close

        一個電視八點檔,與一個舞台劇,當然是不能去做比較幹嘛的。其實本篇我想要講的最
主要是在[四月望雨]這部音樂舞台劇,之所以會引言[光陰的故事],是想藉由大家熟知的角度
來切入;由於[四月望雨]這齣戲,當初我有購票去兩廳院觀看,當然是購買便宜的票價,坐在
徹旁的樓上,但回想起來依舊感動,剛剛公視撥出,又看了一次,實在感動,所以決定犧牲
睡眠也要把這篇網誌寫完,雖然我知道沒什麼人會看。

        當然一開始有提到[光陰的故事],想必也不少人,多少知道劇情內容,我雖不是忠實觀
眾,但多少也看了一點;光陰的故事雖然其主體架構,是由眷村的故事撐起,但它把當時的
芋頭和蕃薯的味道,做了很好的縫合,就像一道好菜一般,口感是有層次而非單一,我們看到
不會是很單純的眷村故事,而真的感受到一種當時台灣的情感風俗。這樣的一部令人回想一個
時代的八點檔,在某種層度上是成功的打動了許多人的回憶,從廣告前的活動片段,許多人都
將老照片分享出來,藉由簡單的幾個文字,確實的回味於其中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,[四月望雨]本劇也是如此,只是這文化的回憶點,是真的把台灣帶回到日據時代
前後那樣的片段,藉由鄧雨賢老師(望春風的作者)生平故事加以編寫,所寫出的原創劇本,
劇本作者本身想透過那樣的一種氛圍,而非史實,來傳達當時的文化更達到傳承的意味。很可
惜的是,[四月望雨]是屬音樂劇,讓大家比較沒有辦法像八點檔那麼隨意,就能感受到它的渲
染力;同樣於[光陰的故事]的國台雙聲道,所蹦出的趣味性及融合感,[四月望雨]的四聲道,
國、台、客、日(台灣日據時代)四種語言,更是讓語言本身帶著情緒和性格,活潑鮮明了整齣
戲。就不了解客家話的我,聽到以客語對唱的情歌時,也非常的感動,哪種感動不單單只是在
弦律上的躍動,更是透過語言本身的美感,有了很大的張力在環繞。

        [四月望雨]的確是一個新劇本,新的架構,並非老歌大會串,更不是鄧雨賢老師音樂紀
念會,雖然鄧雨賢老師的作品本身就不少,但也只採用了大家熟知的,望春風雨夜花
季紅
簡單幾首穿插提味,這個音樂劇本身有很多新的創作,但棒就棒在,整個創作卻非常的對
味,有一氣喝成地感覺。就如同公視在節目最後訪問的[四月望雨]演員所說的:"本劇一開始的
大稻埕進行曲音樂一出來,馬上就能把人像是從現代抓入時光機般,走入那樣的歷史氛圍。"

        當初會購票去觀賞的理由,其實有二,其一是因為我對鄧雨賢老師多少就充滿著好奇,
更對這齣台灣自己的舞台音樂劇抱持著期待,另外一方面,是因為這齣劇的配角愛愛是由史茵
演出,就讓我更感興趣;不過在觀看完整出劇之後,我確定能有更好的理由就是,不管在藝
文的享受上,還是文化的感受理解上,甚至只是單純的娛樂消遣上,[四月望雨]都是一個非常
棒的音樂劇,希望大家如果有機會都能觀看的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llescl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